修行與布施

〈也可點此跳至語音檔聆聽〉

修行與布施
一、修者修養心性,改毛病去脾氣,是為內聖的功夫;行者行住坐臥都能契合真理,不逾越道德規範,能利益眾生的行為,是為外王的功夫〔註一〕。「修行」簡單地說,就是「修養行持」,也就是在「修道」。我們常說:「道在平常日用間」,所以平常二六時中生活起居都在修道,凡是舉手投足、起心動念都要符合綱常倫理的規範以及契〔ㄑㄧˋ;qì;符合〕經契理,這樣就是標準的修道人。修道如果心能夠清淨,不著〔ㄓㄠˊ;zháo;接觸陷入〕境不攀〔ㄆㄢ;pān;依附〕緣〔註二〕,時時保持誠、恆、堅〔註三〕,積之歲月,必能心開見性,見性成佛。

二、為什麼要修行?因為生死事大,無常迅速〔註四〕。凡人得道,天榜掛號,地府抽丁,進一步登堂入室,明白真理之後,改毛病去脾氣,行功立德,了業消罪,才得以超生了死。法華經云:「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六祖壇經裏惠能大師更進一步解釋:「一大事者,佛之知見也。」佛的知見就是要救度世間眾生,都能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所以乘愿而來的人,都是以一大事因緣要來救渡世間眾生。皇訓子十誡第二誡:「任兒是大羅仙佛祖降世,無真功無實善難返瑤琳〔ㄧㄠˊㄌㄧㄣˊ;yáo lín;理天〕。」所以縱然是下凡的大羅金仙佛祖菩薩,那也必先了愿修行,修己度人,功圓果滿,才能回歸本位。

三、平常應該如何修行?活佛師尊在濟世寶筏卷頭語詩句其一就指導我們十種修道平常應做的事情,詩曰:

一看二聽三參悟 四明五信六誠篤
七志八願九實行 忠孝節義十恒務


:看聖訓經典與修道史傳等
:參班多聽前賢講道理
參悟:參悟所看所聽的道理
:明白認識自性本體
:相信自性不生不滅
誠篤〔ㄉㄨˇ;dǔ;忠厚、誠實〕:誠懇忠厚篤定踏實不欺騙
:立志修證成道成佛回歸本位
:慈悲喜捨發願救度眾生
實行:真修實煉腳踏實地去修行
忠孝節義:實踐綱常倫理的規範〔註五〕

四、為什麼修行要先行布施?布施是什麼?布施就是將自己正當擁有的財物、對於眾生的關心支持、自己解悟的法以及對眾生有助益的一切,以歡喜恭敬的心,無條件地施捨給予眾生。一般人在未求道修道以前,都是以自我為中心,生活、工作都是為自己為家庭打拼,生生世世輪迴也不過如此。今天有幸得聞先天大道,可以超生了死不再輪迴,但要修道行功立德、了業消罪而能回歸本位。要修道行道,也就是要改毛病去脾氣,首先要把自私自我慳〔ㄑㄧㄢ;qiān;吝嗇〕貪的心放捨,那就要行布施。佛經裏統攝菩薩修行法門,稱爲六度萬行,或稱六度波羅蜜(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其首要也是行布施開始,以布施度慳貪。布施是長養慈悲心最直接的方法,布施是積聚福德資糧最快的方法,布施是折服我慢最有力的武器,布施是降伏貪心最殊勝的法門。慈悲是修行無上的鎧甲〔ㄎㄞˇㄐㄧㄚˇ;kǎi jiǎ;保護戰士的裝甲戰服〕,布施是修行圓滿的基石。

五、布施主要分成三種:

財施:施捨自己正當擁有的財物,以歡喜恭敬的心,無條件地幫助一切需要的眾生。

法施:對自己解悟的法宣說或文字流通,給於眾生謀生技能、修行解門行門〔註六〕有所助益,使眾生能謀生自立,也能行正道,離苦得樂。金剛經云:「須菩提,於意云何,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寧為多不〔ㄈㄡˇ;fǒu;同「否」字〕?須菩提言甚多。」又云:「若復有人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ㄐㄧˋ;jì;梵語的贊歌、詩句〕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由此可知,財施有盡法施無窮。

無畏施:顧名思義以大無畏的作為甚至犧牲性命去利益眾生,以及對眾生的關心支持或作為使其免於恐懼害怕。在道場上常以統括前面兩種財法雙施之外的布施,當作無畏施,諸如護持道場體力或心智上的付出,有利道場運作等布施。

六、布施不要執著在功德名相上,念念想著布施有多少功德。昔日達摩初化梁武帝,帝問曰:「朕一生造寺度僧,布施設齋,有何功德?」達摩言:「實無功德。」六祖惠能大師進一步解釋說:「造寺度僧,布施設齋,名為求福,不可將福便為功德。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又說:「功德須自性內見,不是布施供養之所求也。」金剛經云:「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也就是布施要能夠六根清淨,不住在六塵,所謂的施空、受空、物空的三輪體空。

七、雜寶藏經裏佛說有七種施,不損財物獲大果報:

㊀眼施,常以好眼,視父母師長沙門婆羅門不以惡眼。

㊁和顏悅色施,於父母師長沙門婆羅門,不顰蹙〔ㄆㄧㄣˊㄘㄨˋ;pín cù;皺眉蹙額,形容神情憂愁〕惡色。

㊂言辭施,於父母師長沙門婆羅門,出柔軟語非麤〔ㄘㄨ;cū;同「粗」字〕惡言。

㊃身施,於父母師長沙門婆羅門,起迎禮拜。

㊄心施,雖以上事供養。心不和善,不名為施;善心和善深生供養,是名心施。

㊅床座施,若見父母師長沙門婆羅門,為敷床座令坐,乃至自以已所自坐,請使令坐。

㊆房舍施,前父母師長沙門婆羅門,使屋舍之中得行來坐臥。

八、布施應該注意的事項
唐朝西明寺沙門釋道世所撰的《法苑珠林》六度篇布施部裏說:「然所施之財,有是有非,非法之物縱將布施得福尠少,如法之財得福彌多,如大寶積經〔註七〕佛經云:所不可施,復有五事;一非理求財不以施人,物不淨故;二酒及毒藥不以施人,亂眾生故;三罝〔ㄐㄩ;jū;泛稱捕捉鳥獸的網子〕羅機網不以施人,惱眾生故;四刀杖弓箭不以施人,害眾生故;五音樂女色不以施人,壞淨心故。」

優婆塞戒經說:「善男子,復有八事,施已不得成就上果;一者施已見受者過;二者施時心不平施;三者施已求受者作;四者施已喜自讚歎;五者說無後乃與之;六者施已惡口罵詈〔ㄌㄧˋ;lì;責罵〕;七者施已求還二倍;八者施已生於疑心;如是施主則不能得親近諸佛賢聖之人。」

〈本篇“修行與布施”完結〉




〔註一〕內聖外王
內聖:內修聖人之德。
外王:外行王者之道。
聖人與王者都是指自性,或稱自性王,道貫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稱為王。

六祖壇經云:「世人自色身是城,眼耳鼻舌是門。外有五門,內有意門。心是地,性是王;王居心地上。性在王在;性去王無。性在身心存;性去身心壞。」





〔註二〕著境攀緣
著境:六根(又稱六門,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與六塵(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法塵)相對起了六識心(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真心落入識心執著於六塵。不著境就是根塵相對不起識心,不執著於塵境。

攀緣:緣起事來,應對之後,心住在此緣起的事物上不肯放捨離開。不攀緣就是「事來則應心始現,事去不留心隨空」。





〔註三〕誠恆堅
誠:誠心誠意。
恆:恆常不變,永保初衷。
堅:目標確立,意志堅定。
呂祖聖訓所提,修道要誠、恆、堅三字抱定。





〔註四〕生死事大無常迅速
《六祖壇經》永嘉玄覺來見六祖求印可,見到六祖,遶〔ㄖㄠˋ;rào;圍繞〕師三匝,振錫而立,沒有參拜,六祖說他生大我慢,玄覺說「生死事大無常迅速」,意思是說超生了死的事情最重要,因為無常很快就會來到,一口氣吸不進來,一失人身恐萬劫難復,我慢心還是小事。之後與六祖心性對話,得到六祖印可,方具威儀禮拜,六祖留他住一宿,隔天再走,可想而知,這一宿是給予點玄受記,傳授至道心法。





〔註五〕忠孝節義
忠:盡忠國家。
孝:孝順父母。
節:為人處事做當行當不行合於節。《中庸》首章:「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

義:做發自良心合於正道真理之事。





〔註六〕解門行門
解門:了解領悟佛法要義。如淨土宗,以五經一論為解門,其中選一部經典來透徹修學領悟,即可知道佛法要義。

行門:修行的方法。如淨土宗只念一句「阿彌陀佛」佛號為行門,「阿彌陀佛」佛號就像石頭壓草,妄念如草,壓久了草就被壓住了。





〔註七〕所不可施復有五事
所不可施復有五事這一段,因才疏學淺查詢大寶積經內容,沒能查到完全符合的五件不可布施的事,認原作者誤植經名,或許在其它經典有,故改以佛經稱之。





點擊以下連結播放語音:

修行與布施



後學陳宇欽分享 2022/2/14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如何克服修道的障礙

活佛師尊慈語 -【理天的功德銀行】